心情短语收藏本站游戏名字网,专注分享精品网名与头像的专业性网站!
网名推荐: 个性网名 情侣网名 伤感网名 女生网名 男生网名 英文网名
签名推荐: 伤感个性签名 超拽个性签名 情侣个性签名 搞笑个性签名 微信个性签名 英文个性签名
说说推荐: 伤感说说 心情说说 说说带图片 空间说说 空间说说 搞笑说说 爱情说说 自动回复

疾风知劲草的下一句是什么?疾风知劲草的意思讲解

围观: 归属:QQ个性资料 时间:2016-09-28 10:39

  郭德纲:专业我有办法,人性我没办法!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今天就让name2012网小编带大家一起来讲解一下疾风知劲草的下一句是什么,顺便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思吧,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疾风知劲草的下一句是什么?疾风知劲草的意思讲解

  疾风知劲草的下一句是“板荡识诚臣”。

  整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诗句出自唐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赠萧瑀》

  赠萧瑀

  作者:李世民年代:唐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疾风知劲草简介

  疾风知劲草,谓在猛烈的大风中,可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比喻意志坚定,经得起考验。出自《东观汉记·王霸传》:“上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始验疾风知劲草。’”《旧唐书·萧瑀传》:“﹝太宗﹞赐瑀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疾风知劲草注释

  1、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李渊之次子。“祖有德,宗有功”,因以为号。

  2、房玄龄,秦王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

  3、大业,隋炀帝杨广之年号:公元六零五年至公元六一八年。

  4、河池郡郡治,今陕西省凤县凤州镇。

  5、剖心之祸,殷纣暴虐,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史记·殷本纪》:“比干见微子去,箕子狂,乃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进谏不去者三日。纣问:‘何以自持?’比干曰:‘修善行仁,以义自持。’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诸?’遂杀比干,刳视其心也。”今河南省淇县(殷虚,朝歌),有多处纣都遗迹。

  6、北叟失马,《淮南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7、太上皇,李渊,李世民之父,年号武德。

  8、不为兄弟所容,在十八学士拥戴之下,发动玄武门之变,李渊长子李建成、第四子李元吉,被杀。

  9、版荡,字亦作板荡,《诗·大雅·板》和《诗·大雅·荡》之篇名。

  10、善恶太明,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11、忠谅。《尔雅》:谅,信也。《左传·鲁僖公九年》:公曰:何谓忠贞?对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晋杜预注云:往,死者。居,生者。耦,两也。

  12、逆众以执法。逆,违也。执,持也、守也。法,则也。

  13、孤特以执节。《周易》: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礼记·儒行》: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鷙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说文》:节,竹节也,又操也,《左传.成十五年》:前志有之曰: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

  14、明主恕之以劲。劲音颈,《说文》:强也。《广韵》:健也。《增韵》:坚也,遒也。《左传·宣十二年》:中权后劲。

  疾风知劲草赏析:

  两句诗使用了比兴的手法。诗人表达的核心意思是“板荡识诚臣”,赞美萧瑀能在自己当年最紧要的时刻拥护自己,帮他谋得帝位。“疾风知劲草”是兴,为下文的立论张本。同时这一句兴中有比,以普通的自然景物为喻,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风平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们: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总之,这两句诗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在艰难危急的时刻,最能看出一个人真正的品格。具有高风亮节的人,在艰难时刻,在危难面前,能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而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常常会迷失方向。

  两句诗表达同样的道理,但“疾风知劲草”以比说理,形象生动,因而也最广为人知。今天人们常常只知道前一句而湮没了后一句,常用它比喻危急时刻最能显示一个人的优良品质。

  这首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极富于哲理的启示。在风平日丽的日子里,“劲草”混同于一般的草;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诚臣”也容易混同于一般的人们:其特殊性没有显现出来,因而不易鉴别。只有经过猛烈大风和动乱时局的考验,才能看出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什么样的人是忠诚的。总之,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只有在严峻危急的关头,才能考察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和节操;只有经过血与火的洗礼,才能显示出谁是坚定的革命者。

  疾风知劲草相关词语

  开头相同

  疾官疾言厉气疾很疾快疾疠疾风劲草疾风骤雨疾革疾疾疾脉疾疹疾日疾世疾甚疾暴疾殃疾驶疾味

  结尾相同

  横疾救疾急疾灾疾夭疾风疾甘心首疾纤芥之疾畏疾疠疾厉疾痟疾眼疾沈疾惑疾视疾暍疾蹻疾[3]

  相近诗句

  在后期人们又为适应不同场合又增添了很多语句比如: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赠萧瑀》)

  疾风知劲草,世乱识忠臣。(唐·临淄县主《与独孤穆冥会诗》)

  ‘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隋书·杨素传》:“炀帝手诏劳素,引古人有言曰:‘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诚臣即忠臣,俱避隋讳改。”所以准确的说是古语不详,但肯定早过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危难见忠诚。

  疾风知劲草,国乱识忠臣。

  疾风知劲草,时穷节乃现。

  疾风知劲草,乱世识忠奸。

  疾风知劲草,国乱显忠臣。

  疾风知劲草,乱世显英豪。(林海股份)

  疾风知劲草,乱世出英雄。

  疾风知劲草,日久见人心。

  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

  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

  疾风知劲草,逆流鉴飞舟。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仲潮浩《烈火炼真金患难见知己——毛泽东与西哈努克》)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霸传》)

  疾风知劲草典故:

  北魏代郡(今山西大同东北)人于烈武艺高强,尤擅箭术,平时为人寡言少语,却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孝文帝非常信任于烈,每当他御驾亲征,外出领兵打仗时,总是委托于烈镇守都城,卫戍皇宫。而于烈也不负重托,从无半点闪失。孝文帝对他赞赏有加,称他的志节和度量不亚于汉武帝时的名臣金日磾。后来的事实证明,孝文帝的眼光极其英明。

  公元499年,孝文帝病逝,宣武帝元恪继位,他的叔父咸阳王元禧以太尉辅政,后又任宰相,实际上掌握了生杀大权,朝廷上下,稍有违逆,立刻就会给点颜色看看。元禧一朝大权在握,生活上更是放荡不羁,骄奢淫逸,贪得无厌,弄得人人侧目,却敢怒不敢言,只有于烈是个例外。

  有一天,元禧派一个家奴来到领军将军府,传话给担任皇家卫队司令的于烈说:“我需要羽林军和虎贲武士作为出入的仪仗卫队,你赶快给我安排。”于烈回答说:“天子守丧期间,国家大事全由宰相决定,我只知道负责警卫,保护宫廷安全,除非有诏书,不敢违背,否则不接受私下的命令。”家奴高兴而来,败兴而去,全没了来时趾高气扬的劲头,回府原话作了汇报。元禧还真没见过这么看不透事、脑筋不开窍的人,就又派人质问于烈:“我是天子(拓跋宏)的儿子,当今天子(元恪)的叔父,身为宰相,我的命令跟诏书有什么区别呢?”这下于烈动了气,声色俱厉地说:“我知道大王是天子的儿子、叔父,如果是诏书,就应当派遣官府的人,而不应该派一个家奴来向我索取只有天子才可以动用的羽林军和虎贲武士,于烈的脑袋可以得到,羽林、虎贲武士你休想得到!”

  于烈如此不给面子,让元禧十分恼怒,于是向元恪提议说,于烈劳苦功高,应该予以升迁,任命他为征北将军,恒州刺史。这是想把他赶出京城,来个眼不见心不烦,对他人也是个不大不小的警告。

  于烈自然知道这是元禧在有意报复,不愿意受这份窝囊气,声称有病,坚决辞职。

  渐渐长大的宣武帝对元禧等亲王的专权十分不满,暗中筹划废黜他们。公元501年正月,按例要举行春季宗庙大祭,无论君臣都要到祖庙斋戒。宣武帝在头天夜里召见于烈的儿子于忠,对他说:“你的父亲忠诚公正,坚贞不移,是国家的栋梁。通知他明天早晨早点进宫,会有人事变动。”于烈听说,喜不自胜:“我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天刚亮,他就进宫见驾。宣武帝说:“我的几位叔父不恭敬,不可任用,今天我打算让你领兵去召见他们,你敢不敢去?”于烈回答说:“老臣历事累朝,颇以干练勇猛受到赏识,今天的事,哪敢推辞!”说完,亲率武士60余人,宣读圣旨,将咸阳王元禧等几个亲王名义是请、实际是押送到了宣武帝面前,勒令他们交出了政权。于烈因功晋爵为侯,被封为车骑大将军,领军掌管皇宫禁卫。

  大权旁落的元禧倍感郁闷,心态失衡的他决定铤而走险,趁宣武帝外出打猎之际发动了叛乱。得此消息时,宣武帝震惊不已,一时不知如何处置,左右的侍卫都跑出去追赶野兽了,值班的禁卫军也没几个人,好在于忠还在,赶紧派他骑快马到洛阳察看一下动静。此时于烈留守洛阳,早已部署戒严,他告诉于忠说:“我年纪虽老,但身心健康,仍可报效国家,这些人猖狂胡闹,不值得担忧。请陛下早日起驾,但不用着急,慢慢回京,以安定民心。”宣武帝听后,长舒一口气,放下心来。等他带人返回皇宫,元禧早被打败逃跑了。宣武帝对于烈感激得无以复加,后来把于烈的侄女立为皇后。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曾在《赐萧蠫》诗中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意思就是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看一个人,只有在危难之中,在重大的考验面前,才能真正检验出他人格的底色。从这一点上来说,于烈担得起太宗这两句诗的赞誉,也无愧于世人对他的仰慕。